今天是
网站首页 建设动态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党建纵横息县房产城镇建设息县规划息县掠影  

文章排行

本类重点

· 息县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 西郊广场建设工程
· 谯楼广场建设情况
· 息县三高新教学楼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城镇建设
探索城乡一体化之路(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纪实
摘至《人民日报》 ( 2007-08-23 第04版 )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此前的几年间,成都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2004年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随后陆续发布50多个配套文件,涉及城乡规划、户籍制度、乡镇机构改革、产业布局、公共财政、就业社保、教育培训、医疗救助等方面。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所缓解,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开始建立。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在成都市双流县,记者走进文星镇“蜀星花园”小区。占地123亩的这个农民公寓小区里,十几种户型,每套面积从88到144平方米不等,已经入住690多户。社区配套设施齐全,周围还有超市、幼儿园。

这样的农村新型社区,成都市目前共规划建设了600个,27万农民陆续住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这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给城郊农民带来的新变化。

双流县委书记谢瑞武说,过去征地拆迁,农民大多自主建房,既需多次搬迁,又不利于统一规划,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如今,由农民零星自建变为集中安置,每搬迁一批农民,就形成一条漂亮的街道,建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这对农民、城市和政府都有利。

与我国不少城市一样,成都也是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成都提出,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打破城乡分割,变过去的“城市规划”为覆盖全市的“城乡规划”。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破解‘三农'问题,必须走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

成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三个集中”为突破口: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土地向业主适度集中,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让农民迁得出、住得好、有保障,是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条件。从2005年起,成都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实施“三个同步”:居住区规划与促进就业方案同步;居住区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成都加强对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去年,全市培训农民工71.9万人次,近17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劳务收入近百亿元。

如今,成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格局:有的从土地上脱身,进入第二或第三产业;有的重新回到土地上成为业主;有的则将土地转让给业主,赚取土地转让金和劳务收入。

集约经营促农增收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推进集约经营,加快产业化进程,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之一。

距成都市区仅7公里的锦江区红砂村,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如今已是旅游观光的一朵“金花”。

按照成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红砂村地处城市通风口,不能作为建设用地。锦江区政府敏锐地看到了这里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指导红砂村在不征地、不拆迁的前提下,对全村土地统一规划、重新组合,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引进花卉种植大户。政府补贴农民将农房改造成“川西民居”风格,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在自家院落经营“农家乐”。不过两三年光景,红砂村就以“花乡农居”闻名遐迩,观光客络绎不绝。

31岁的村民林德荣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以前种玫瑰花,辛苦一年,一亩地收入也不过1500元。现在,他将近3亩地托管给土地流转中心,每年每亩可收1500元租金,自己腾出手来打理家庭经营的“农家乐”,年收入两三万元。红砂村1600亩耕地,如今大部分流转给了33户种植大户。2006年,红砂村人均收入7850元。

集约经营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截至2006年底,成都市共流转土地153.78万亩,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580家,农民专合组织1563个。据初步测算,农业集约经营亩产值平均增加1000元以上,每亩收益增加600元左右。农民收入由单一的种粮收入转向土地租金、就业收入、房屋租赁、股金分红、社会保障等多项收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

2006年,成都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69.2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4%,与2002年相比,4年间增长7.8倍。

2004年,成都市财政拿出10亿元对全市410所农村中小学进行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60多万农村学生受益。

为了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2005年,成都市财政投入2亿多元,全面启动224个乡镇卫生院和300个村卫生站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到2006年底,成都市93%的农业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受益农民达430万人次,政府补偿金额达1.9亿元。

成都市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包括为失地农民“量身定做”的综合社会保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迄今,全市已有20.2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保,按月领取养老金的达7.1万人。

城乡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2006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5元,比2002年增长4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6年的2.61∶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李春城介绍说,未来成都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重点将在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求突破。

 

第 1/1 页,每页 10 项 [1]
     
息县建设局版权所有(C)2006-2008 Tel:0376-5952225
息县建设局版权所有(C)2006-2008 Tel:0376-5952225